物流设备

三招破解制造领域绩效KPI关联性的困

发布时间:2024/9/1 12:14:02   
公益中科 https://m-mip.39.net/pf/mipso_6359009.html
“计划达成率又只有78%,这个月各生产主管的绩效奖金又少一大块。领导,我们总装车间很‘冤’呐。你看这影响计划达成的因素,要不是外购件来料不及时,就是这几款产品‘永远’在改进中的品质异常点,还有就是人力资源部连我们要招的十几个人都招不到,我觉得这绩效指标不合理,大家都不对计划出货负责,就我们总装车间着急‘上火’!”这是我们生产经理在公司绩效变革前,常常在我面前吐槽的事情。其实,上述这种争论场景也不会只是出现在几家公司。我想只要是企业都存在绩效设计合理性问题,而绩效目标又往往影响着绩效奖金的设置。绩效管理搞得好,团队拧成一股绳,弄得不好那就是推诿扯皮,直接影响公司经营,甚至让企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具备全价值链的公司,在绩效设计过程中,往往是制造(工厂)领域的绩效指标设计最为复杂。最主要的难点就是,制造各部门的绩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也是我们生产经理的“槽点”来源。在制造领域,一项工作目标的完成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协同性特征较强,不像销售部门可以靠业务员“单打独斗”模式配合一些资源投入就能搞定。一个生产任务的完成,涉及零件自制生产、外购零件的寻源/定价/日常采购、各过程的质量检验、成品装配出货、计划物流组织及协调等各环节,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生产任务的执行失败,对公司以及客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如何破解制造(工厂)绩效设计中的关联性问题?让制造(工厂)各部门能够主次明确、有效协同,在兼顾质量跟成本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生产计划任务。本文后续的绩效设计以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为主进行案例说明,为针对性破解制造领域绩效关联性问题,我个人总结并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跟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破解绩效(KPI)设计关联性问题,需遵循如下三个关键词:主次明晰、相互交叉、要因承接。1、主次明晰:一项工作是需要有主导部门的,有该部门来构建该工作领域的运行体系,并配套推进所涉及到的流程及制度,因为制造各部门无法完全独立完成这项工作,故需要有配套及承接部门来协助该主导部门完成这项工作推进。以这个KPI为例,这个KPI的主导或者主责部门往往是PMC部,那么PMC部的KPI项目里面,订单准交率肯定是一个占比较高权重的指标,一般而言,会达到30%-40%。但是光靠PMC部是无法完成一个订单的交付,必须通过各部门来协同,尤其生产车间是需重点承接订单生产执行的。因为整个计划交付体系的构建跟推进是PMC部,故即使要设置订单准交率这个指标给生产车间,可能占比的权重是相对较低的,可能就5%。因为对于生产车间而言,它更加要侧重订单履行的好坏,重点就是该订单是否计划达成、质量合格、成本可控。而为了在特定时期内,将订单准交的意识及压力传递给生产车间,可以设置该指标给生产车间。这样就体现了工作的主次之分,明晰了推进、承接、协助的对应部门。2、相互交叉:有些工作根据部门职责的侧重性不同,会由各自部门构建自己的业务内容。各部门所完成的战略目标是一致,但战术目标设置上略有差异。很多公司强调这个KPI,如果在制造领域应用这个KPI,实际上考验的是用工的投入产出情况。更进一步来说,占比工厂用工成本80%的是车间的用工成本,为了稳定并控制车间用工成本,往往只能提高效率。为什么要稳定并控制用工成本,而不是降低用工成本?因为工厂为了在招聘跟稳定优秀员工上保持竞争力,从而需要逐年保持一定的薪资增长,更何况现阶段中国的最低工资保障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为此,提高效率就能缓冲薪资增长带来的工厂用工成本上升。以这个KPI为例,这个KPI可以反应一个车间的效率状况,以标准总工时为产出值,以员工出勤时间为投入值,对产出值跟投入值进行对比,所测算得到的数值代表车间的效率高低。为此,车间对应需开展生产线平衡、员工技能水平及熟练度提升、动作分析及改善等产品效率提升工作,当然也包括质量或者设备异常的快速处置等损失时间降低工作。那么效率提升不单单只是车间的一项工作,往往各职能部门也需要参与到这项组织任务中来。如果说综合效率是车间的战术目标,为了完成提高效率这项战略目标,工程部则可能开展针对具体产品的效率提升工作,可以设置为部门的其中一项KPI。为此,工程部可对应具体需专项提升效率的产品开展工装/自动化的导入、更高效工艺的引入及切换、质量异常的根因改进及预防等效率提升工作。从职责衍生出来的车间及工程两个部门均需开展效率提升工作,但是侧重点略显不同。车间更加侧重对于人员效率的发挥,而工程则通过工艺装备完成对于产品效率的升级。两个部门应对效率提升方面的KPI设置形成相互交叉之势,合力促成组织的战略目标达成。3、要因承接:如果说战略目标需要战术目标来进行支撑,那战术目标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各部门的工作中呢?这就需要以战术目标为牵引,进行战术目标的要因分解,并将要因作为过程控制有效支撑战术目标。以这个KPI为例,对于总装而言,最终代表工厂出货水平高低其实就是看成品质量的好坏。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外购及自制零件的质量状况、装配自身的制程质量稳定情况。明确了成品质量控制的要因之后,针对性地进行要因分解并进行指标设计就会容易许多。设置外购零件质量控制指标,以管控零部件来料质量水平;增加自制零件质量控制指标,用于管控各零件自制车间的半成品入库质量水平;当然在零件自制车间亦可以将过程指标用于车间质量过程控制,如喷涂漆面的、各车间通用的等。设计装配车间的制程控制指标,以监督装配各类防错漏措施是否有效实施,确保成品最终质量。如果上述质量要因控制指标仅代表着生产车间的质量管控要求,那么针对质量部、工程部等职能部门可以添加、等指标进行配套,以重大质量问题改进为切入点,发挥职能部门针对特定产品质量专项攻关的能力特点,并最终也对成品出货质量负责。一个战术目标的实现,就如同一场战役,需要军队的各作战单元都贡献自己的战斗力,有些是直接前线作战,部分则可能是间接辅助协同,甚至是提供后勤保障支持。光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一个复杂的组织任务,往往需要一个跨专业的团队共同完成。既然跨专业,就要发挥各模块的专业优势,各自分解自己的要因任务进行有效承接,方能让战役最终胜利。只有明确了制造(工厂)各部门的组织使命、战略意图的前提下,配合绩效目标的合理设计,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整个制造(工厂)各部门有机衔接,让整个制造(工厂)有效运营,方能提供较竞争对手更短的交期、更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循环改进,向制造(工厂)的愿景不断靠近,从而完成组织使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7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