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设备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则森做建筑

发布时间:2023/7/10 11:55:54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

“发展建筑工业化应该改变蓝图思维,树立产品思维;摒弃单打独斗,坚持系统整合;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绿色化为目标,以三化融合的新型建造方式推进产业变革,走向‘新营造’。”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在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专访时强调了如上观点。

樊则森扎根建设行业30年,和团队打造了一系列经典项目,同时收获了众多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了解他的从业经历,深入中建科技集团承建的、全国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房深圳长圳项目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位躬耕行业多年的资深设计师、实干家、企业家,也是一位善思明辨的业界思想者。

思则无域,思者无疆。本期社长专访带您走近樊则森,通过“疱丁解牛”深圳长圳项目的一系列创新亮点,展示中建科技集团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为行业所作的突出贡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左)专访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右)

设计引领,见证并助推建筑产业现代化从0到1的蝶变

01

文林峰

樊总您好!作为国内第一批投身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建筑师,您先后主持装配式建筑工程超过万㎡,创造了业内的多个“第一”。难能可贵的是,您还是学者型专家,出版了多部专著,主编了行业里的诸多重要标准,组织了一系列重点研发项目,获奖无数。请您先介绍一下从事装配式建筑研究与实践的历程,以及伴随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收获和感悟。

樊则森

感谢您的肯定!很庆幸,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建筑设计行业。我于年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就来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后来又攻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工程硕士。应该说,我较早就开始研究住宅产业化,曾对北京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技术变迁做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文章。

作为建筑项目总负责人,我设计了中粮万科假日风景等北京最早的一批装配式住宅项目;落地建成了我国第一栋以灌浆套筒为连接节点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牵头研发“装配式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体系”等十大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并出版设计指南丛书,牵头研发行业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台;牵头设计并作为EPC项目经理,从设计到建造深度参与了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建设,该项目被遴选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综合示范工程名录,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和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推广应用了30余项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大、现场工艺复杂等难题,提供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为行业转型升级尽了绵薄之力。

在从业过程中,我不断围绕建筑设计中的痛点、关键点开展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形成文字,出版专著《从设计到建成——装配式建筑20讲》《走向新营造——工业化建筑系统设计理论及方法》等,还主编了国家标准设计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及《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的装配式建筑部分。其间,我个人也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建筑作品荣获40余项各级权威奖项。

02

文林峰

您和团队所做的这些工作,确实为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您也是我们行业多年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智能建造的重要依靠专家。您为什么会一直执着于建筑产业化发展道路?

樊则森

这要站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来看。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呼唤尽可能早日实现建筑工业化。我记得十分清楚,这篇文章开头就是“‘结合中国条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这是党给我们建筑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年建成的民族饭店就是装配式建筑。20世纪60—80年代,多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应用大量推广。但到了年前后,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进入工地,“拖泥带水”成为常态,现浇结构的成本、工期优于装配式;另一方面,大量依靠非技术工人建成的一批装配式住宅因为材料、管理、人员等综合原因出现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质量问题,加上住房分配的市场化改革、房地产市场不支持原来的“标准图”等原因,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低潮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革新,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新阶段,迎来发展的春天。我国从年开始,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将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同步应用。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等科技攻关投入,目前在工厂成套装备、生产工艺、BIM技术等方面基本实现“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施应用,发展势头良好。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我始终坚信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地:徐州园博园

03

文林峰

在这么多的创新实践中,您记忆最深刻的作品有哪些?

樊则森

建筑师同行喜欢说:“下一个作品将是我最好的作品。”但就建筑工业化创新实践而言,最值得怀念的除了长圳项目之外,还有年设计、年建成的北京中粮万科假日风景D1D8#工业化住宅。该项目地上15层、地下1层,是国内较早采用灌浆套筒连接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采用保温装饰承重一体化外墙,外窗精确安装工艺,外墙防水工艺,预制楼梯、预制阳台和预制空调板,精装修全面家居解决方案等成熟做法,推进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创新及进步。该项目采用了清水混凝土饰面,“浇铸”出呈浮雕状的阳台挂板构件,并利用标准构件的“重复”,挖掘材料的表现力和形式美,尤其是利用混凝土与金属部品的“回字纹”共同“塑造”了虚实相映、细部丰富、光影变幻的建筑立面;暗示了“现代简约”的“中国传统”。

年建成的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我在钢结构建筑综合体中首次将结构、围护、机电、内装四大系统一体化集成装配理论通过工程实践得到成功验证的项目。该项目整体为钢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展览、会议、酒店等功能,总建筑面积约13万㎡。我率领团队从原创方案、施工图设计到EPC总承包交钥匙全过程伴随式设计,仅用12个月建成,15个月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也创造了三个亮点:一是采用院落式布局,延续当地客家岭南文化传承,用现代简约的中国元素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证明了装配式建筑也能够做得“有文化”;二是依托钢结构支撑框架,采用装配式外墙、装配式机电、装配式内装等系统,结合工程实践全面验证了四大系统的集成装配理论;三是质量优,荣获“鲁班奖”。此外,还荣获“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广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等荣誉。

今年建成的全国首个全装配式摩天工厂——深圳市坪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媒体目光,央视也作了报道。该摩天工厂占地10.78万㎡,建成后将提供32.1万㎡优质产业空间。项目使用了全装配式的智能建造系统,对所有建筑材料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生产,并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完成现场组装。该建筑总高近?m,共17层,大楼配建立体化的货运通道,实现了真正的“工业上楼”。我们将其打造成为功能复合、产业互联、服务共享的开放式产业园,最大化创造适应广泛的高层的多首层功能厂房,利用吊装、卸货、中转等物流平台的设置,结合大功率、多吨位竖向运输设备,可满足在高层的生产企业安装生产设备和外运大吨位产品的需要。这些都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北京中粮万科假日风景

思行并重,用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实践

04

文林峰

我觉得您特别注重理论总结和思考,请介绍一下您结合工程实践率先总结提出的装配式建筑的“四个系统”。

樊则森

我很崇拜钱学森先生,钱老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尤其是他将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思想带到中国,助力了“两弹一星”和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功勋卓著。他提出要从局部与整体、局部与系统的关系维度去研究客观世界,对我影响很大。我认为在研究装配式建筑时,也同样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当前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各种技术要素均处于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系统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经常告诉团队要有产品意识,将装配式建筑当作一个整体,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同时要全面对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提供质量更优、品质更佳、性能价格比更好的建筑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几乎没有结构出现问题的记录,却常因为围护、内装等与主体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建筑墙体开裂、渗漏,从而影响建筑的质量和性能。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以结构、围护、机电、内装一体化,以及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为发展路径,研究装配式建筑设计及建造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

装配式建筑由结构系统、围护系统、机电系统和内装系统四部分构成,每个系统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结构系统是建筑的主要支撑体,围护系统主要用于建筑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分隔,机电系统与使用功能和人的居住需求密切相关,内装系统是建筑各系统中与人的使用和体验最密切相关的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并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我们所有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都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来开展的,装配式建筑各系统间要相互联系;要建立一体化的方法论;要完善优化节点、接口;要进行流程再造。用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和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的方法,整合所有建筑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好房子。

我国首个全装配式摩天工厂: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05

文林峰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一直强调建筑设计师的引领作用。您觉得建筑师在装配式建筑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樊则森

我认为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该充当“建筑系统总设计师”的角色,采用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从结构、围护、机电、内装四大系统的整体建构出发,统筹设计、采购、生产、施工、运维各环节,再造工作流程:一是在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生产工程师和施工工程师就要先期介入,对设计提出优化建议;二是设计成果完成并经确认后,各系统的结构构件、机电设备等均可以同时进行采购并委托加工制造,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运至现场装配施工;三是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也应不同于传统建筑施工中一环接一环的“串联”方式,而采用结构、围护、机电、装修穿插作业的“并联”总装方式。

建筑师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不能“缺位”,要勇于牵头统筹,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正确理解、看待、发展装配式建筑。更进一步,要充分发挥建筑师对建筑产品品质全面把控负责的作用,发挥建筑学专业综合性强、集成度高的特点,通过综合研究社会、经济、生态及其他工程技术系统,整体、系统地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施工组织等活动。以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一体化为主线,综合美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艺术学、数学等学科,系统地整合建造全过程,以达成建造过程及建筑产品的社会、经济、生态和产业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更好地服务人的需求,让装配式建筑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06

文林峰

您较早就提出建筑师要走复合型路线,要有产品思维,做建筑的系统架构师、总体设计师。从工程实践看,复合型人才非常难得,您是如何考虑这一问题的呢?

樊则森

在工作实践中,装配式建筑有时候被简单等同于装配式结构,常常是结构工程师做好拆分并绘制深化图纸,建筑师和其他专业工程师进行配合。围护、机电、内装的整合与集成被忽视,从专业划分上限定了建筑师的不作为,也缺乏合理设计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手段。结构工程师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具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