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APP
原标题:京东“沉得住”?来源:虎嗅
作者:胡雪兰。
京东Q4季度及年全年财报的表现有多好?
股价或许最能直观地说明问题——年3月2日,京东股价的跳空高开,直接跳到了44.12美元的高位——用资本市场话术来形容,这就是标准的“超预期”。
至于京东具体怎么“超预期”,这里就不进行过多解读了。3月2日财报发布之后,已经有不少行业媒体进行了整体的分析与报道,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这里我想说说两组在我看来信息量可能被低估了的数据。
一个是截至年年底,京东相比去年同期新增员工超过4万人,远远超过年年初承诺的新增1.5万个岗位。这个数字在互联网产业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招聘网站上,人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就算是大体量企业。
也就是说,京东去年仅一年的员工增长量,几乎足够装满20个行业独角兽。
另一组数据是年Q4新增用户中超过70%来自三至六线城市。这个数据在很多行业媒体的解读里被归结为了“下沉”,用来类比拼多多、趣头条们的战略,认为京东开始重视所谓“六环外”的市场,试图通过激活“沉默”的大多数来试图再增长。
将两个数据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首先一家企业扩大员工规模的诉求可以分为两点,要么提升现有的业务能力,要么去支撑起新增业务,亦或两者并行。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看到京东在新增业务上快速扩张的野心,例如定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企业,净服务收入增幅达到44.1%,这显然释放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京东在新业务上找到了一个他们认同并十分看好的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京东员工规模的扩张仅仅只体现一方面,京东在年及未来,以“高亮数据即未来重点”的财报公式出发,在“下沉市场”战略的综合成本投入将会持续加大。
倘若这个战略方向的想象成立,似乎又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下沉”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趣头条和拼多多鲜明的“榜样”作用下,“下沉”这件事在似乎更像是一个强运营、偏市场的过程——4G网络的普及、智能设备的低价、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因素都能帮助产品通过运营、营销等手段完成“下沉”。
这两组数据之间显然有更多隐藏的信息被我们忽略。或者我们可以将问题更加具象化一些:京东完成的“下沉”,与拼多多们让我们认识的“下沉”真的是一回事吗?京东愿意坚决地砸高成本,这盘“下沉”生态大棋如何落子?
京东的“下沉”,找不到借鉴
“下沉”是什么?这几乎是如今行业中不需要过多解释的常识性概念:
流量见顶、需求饱和,再加上创业者只多不少,“下沉”几乎被每个行业都看做继续增长的唯一有效方式——尤其是这几年随着拼多多、趣头条,包括快手在内许多产品依靠着“六环外”用户,完成了一系列“饱和领域”里的弯道超车,“下沉”更是成为了一个几乎不用过多证明的“现成解决方案”。
所以严格来说,当各大财报解读将“下沉”对应上“京东的超预期”,高亮标明到标题里,其实大家的反应是“哦”多过于“哇”的:星际魔兽玩家都知道后期开分矿——京东作为打了好几个赛季都名列前茅的老选手,找个办法开分矿太正常不过了。
不过问题的关键也在这里。虽然“下沉”在整个行业里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但仔细想想并没有任何一个案例可以将“即插即用”给京东的。比如趣头条的“下沉”,本质上实际上是一次依托于“线上社交关系链”的“卖货”,通过电商让利的方案让下沉市场的用户们用上了产品。
这套方案的确能够帮助“船小好调头”的新兴产品,在已经形成多年固有格局的传统领域中,找到“溜缝”的空间。但对于本身就在定义行业格局的行业巨头来说,就显然很不适用了——最起码更庞大的产品内部生态意味着更多的变量,尤其是涉及的实体部分,很难量化成信息来完成病毒传播。
拼多多或者更值得参考,但同样不适用于京东。除了京东已经很难用“电商”这个垂直的标签来简单定义之外,两家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在抢滩登陆阶段,一个存量战争阶段)也决定了策略不能直接通用。
所以如果我们深入去了解京东所谓的“下沉”的时候,很容易看出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