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物流设备 >> 物流设备市场 >> 深度关注丨义乌模式在大考中开新局
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4.5%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列义乌模式在大考中开新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薛鹏韩亚栋
12月13日,中欧班列(义新欧)义乌平台首趟“义新欧”中老铁路(义乌—万象)国际货运列车从铁路浙江义乌西站发车,最终抵达老挝首都万象。新华社发(胡肖飞摄)
“首发!”12月13日,中欧班列(义新欧)义乌平台首趟“义新欧”中老铁路(义乌—万象)国际货运列车发车,满载70个标箱钾肥、小家电、机械配件和纺织用品等货物的列车在义乌西站始发,经云南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磨憨口岸出境,最终抵达老挝首都万象。中老铁路(义乌—万象)国际货运列车是中老铁路开通后首批开行的国际铁路货运列车,将进一步缩短浙江等中国东南沿海省市与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运时长。
作为全国县级市开行中欧班列数量最多的城市,截至今年11月底,义乌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列,辐射50个国家和地区。一个个集装箱满载货品将义乌小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义乌为何能成为“世界超市”?面对海内外如此巨大的需求,义乌如何在供应链大考中开新局?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委党校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王祖强和经济教研部副教授杨志文。
义乌外贸在疫情冲击下逆势上扬,塑料制品、电气设备等五类商品销量最高,成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记者:当前,义乌外贸情况如何?从贸易开展情况看,义乌销量最高的商品类型主要有哪些?主要是卖往了哪里?
王祖强: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困难增多。义乌认真贯彻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实现了外贸企稳回暖。
今年1至11月,义乌市进出口总值.1亿元,同比增长24.5%。从出口种类看,年1至9月,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为纺织服饰、塑料制品、电气设备、玩具及运动用品、钢铁制品。应对新冠疫情,义乌企业加大口罩、消毒液等防疫商品生产和销售,年防疫物资相关编码项下出口.87亿元,同比增长47.84%。
义乌外贸逆势上扬是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从数据上看,今年前11月的进出口总值已超过去年的32.16万亿元水平,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我国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4.6%和12%,创同期新高。我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进出口贸易额超亿美元。
记者:义乌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什么位置?
王祖强:目前,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纽带,已形成一个连通全球的庞大分工协作网络。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构建的相对封闭、强中心化的全球性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不同,义乌所构建的这个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弱中心化的全球性价值链共赢共生系统。来自全球的客商均能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情景建立商务联系,其他交易环节则通过自身所在地的商贸体系完成。
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纽带所构建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为全球关联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国际化、共享型的展销大平台。一方面,原本无力自建出口渠道、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小微企业只要对接义乌,就能接轨世界市场或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为进口国家和地区民众提供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高性价比商品,从而使国内外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及其背后所关联的千万家庭分享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义乌也因此成为一个可供全球共享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多向交流大平台。
义乌市场大体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其构建的供应链网络具有分布式特征,从而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
记者:与其他类型商品相比,小商品供应链管理有何不同?面对海内外如此巨大的需求,义乌的供应链如何应对大考?
王祖强:小商品具有单价不高但种类丰富且更新快等特点,单笔交易金额不高但交易对象众多且交易次数频繁、中介环节较多。境外采购商大都通过义乌市场进行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采购。为降低货运成本,出口至同一目的港的多个采购商,常采用拼柜组柜方式进行运输,一个集装箱往往装有来自不同出口主体的数十种乃至数百种商品。这使得出口海关监管的任务较为繁重。同时,参与交易过程的主体较多,包括市场经营户、境外采购商、外贸公司、货运代理公司、报关行、仓储物流公司等;且主体成分复杂多元,既有境内个体工商户、境外自然人,也有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这些都对小商品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目前,义乌市场大体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即由市场经营户提供样品,委托全国各地的生产企业加工制造,再由义乌市场经营户进行销售。这使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全国各地相关联的特色产业集群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义乌的商脉网络、物流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等优势与各产业集群的资源要素、专业化生产等优势有机结合,互促共进。
义乌所构建的供应链网络具有分布式特征,单个市场经营户往往通过总经销、总代理等方式与多家供货商保持业务往来,既有规模较大、供应稳定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也有灵活机动、应变能力强的小微型生产企业,且各家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从而增强了抵御地区性突发事件给供应链带来冲击和影响的能力,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
义乌市场已形成覆盖全国28个省份家二级市场的全方位、立体式、多层级的蛛网式市场网络;国内物流通达全国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电商物流通道;国际物流辐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了连通全球多个城市的国际货运物流网络。在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通道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对上游和下游的渠道控制力。
针对小商品贸易特点,义乌在全国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通过“交易环节内贸化、物流环节外贸化”的流程转换,使广大中小微企业能够依托境内市场集聚区,以内贸的形式开展外贸。从而为不具备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无力自建外贸营销渠道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便利化、共享型的贸易通道,满足了小规模贸易主体之间小批量高频次的交易需求。
记者:针对国际航空、公路、港口等物流通道受阻,义乌是如何应对货运挑战,推动商品“走出去”的?
王祖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海运价格暴涨导致不少欧美国家一度商品短缺,经历“汽油荒”“礼品荒”甚至“薯片荒”。与海运、空运相比,铁路具有很强的可靠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欧陆路运输系统发展突飞猛进,布局愈加完善,为加深亚欧大陆各地区之间的全方位联系发挥了更大作用。
面对物流通道受阻的现实情况,浙江举全省之力谋划推进“义新欧”、“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境外站、合作区。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占全国15.4%,其中义乌占全国近1/40。实现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双开放。陆上开辟“义新欧”,目前班列辐射欧亚大陆50个国家和地区,到达境外站点个,实现丝路沿线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的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海上通道建设,贯通“义甬舟”。开通大阪、澳门、马尼拉等航线,与杭州、郑州、广州等枢纽机场合作,形成“直达航线+合作航线”的航空货运新通道。境外共建“枢纽站”,以市场化合作方式在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德国等国建设数字贸易枢纽和一批海外仓项目,成为国内外商品“走出去”“引进来”的海外节点。
义乌正从小商品向大制造跨越,构建商贸业与制造业联动格局
记者:一个个集装箱满载货品将义乌小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义乌为何能成为“世界超市”?
王祖强: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微企业而言,在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均存在诸多困难。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企业需要将有限的资源要素投入到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或其中的某一环节,这就难以获得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以期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其有限的资源要素就只能被分散利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商品种类、配套服务、交易对手等方面所具有的范围经济效应,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内,由专业化的批发商来沟通供给与需求,且一个批发商可为众多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采购商服务。由此,尽管生产同种产品的众多中小微企业在经营上相对独立、空间上相对分散,但它们共同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行销售,形成了远超单体企业的大规模供给能力,从而获得供给和销售上的外部规模效应,供销成本被分摊,平均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形成了极具竞争优势的批发价格。尽管单个中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单一甚至只能专注于某一个生产环节,但义乌小商品市场集聚了大量同类企业生产的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采购商可以在一系列产品中进行自由选择,因而从市场整体角度看,获得了一种超越单个企业资源要素能力限制的范围经济效应。义乌小商品市场以销售的范围经济效应,破解了中小微企业生产的范围不经济难题。
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集中式交易平台,广大中小微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的协同。这两大效应的协同不仅适用于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相关联的生产企业、批发商,也适用于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企业。正是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所带来的大规模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才使得单个关联配套服务企业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行业整体上能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且单位成本趋于下降,在全球小商品贸易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记者:义乌的“贸工联动”模式竞争力何在?在疫情背景下如何适应市场变化,助推升级转型?
杨志文:义乌小商品市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孤立地建设和发展市场。义乌自年起实施“引商转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适时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大力发展优势明显、与市场关联度高的产业。通过分享全国性销售网络和地域专业化生产两种集聚效应,推进工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构建起了与小商品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体系。从而形成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两者双向互动、相互依存、共同繁荣,使义乌从小商品集散地向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贸易流通中心、生产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义乌持续深入实施“贸工联动”战略,推动从小商品向大制造转变。促进小商品制造向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标准等综合性竞争。推动义乌从小商品向大制造跨越,构建商贸业与制造业更加紧密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记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构建“双循环”的过程中,义乌模式有何启示?
王祖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义乌模式表明,各地要充分挖掘发挥自身优势,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出积极贡献。
找出并破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堵点,让其更加顺利地实现循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物流阻塞,加之美国不断挑起经贸、科技等领域摩擦,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造成了严重破坏。必须系统性梳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市场流通堵点、要素流动堵点、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等,多措并举进行破解。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开源式而非封闭式大循环系统,国内大循环不是关起门的封闭大循环,而是敞开大门、积极吸纳外资外企外商等外部力量参与其中的开放大循环。要为国内和国际商贸流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