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pf/a_4681577.html科技改变生活,时代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于当下的各个产业来讲,供应链正在将其上游、下游成员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智联天下。物流、供应链,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已经成为时下的热词。在迎来供应链、互联网经济、AI、物联网、大数据时代,5G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很多传统行业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那么,站在时代的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拥抱它?应该怎样看待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近日,笔者采访到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昭,请他来谈谈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关键词:变革的时代问:您作为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的会长、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在国内物流领域有很高的威望,感谢您能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下面我想代表读者向您请教几个行业内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首先,想问一下:中国的物流业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革?李勇昭: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说说如何理解中国的物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国内是不太说“物流”这个词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物流——Logistics”这个概念由日本传入中国,其本意应该是指为了保障供应而开展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服务项目筹划、方案设计并组织实施中涉及到的干线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保管、加工包装、分拣配送及其相应的管理工作等。当时的国内并无这样的概念,也就没有符合这类概念的企业,所以,“物流”这个概念在国内很难被理解。有的人望文生义,把物流理解成了“货物的流动”,甚至是“货物的流通”。与此概念靠近的是仓储+运输,当时国内从事仓储+运输业务的企业多称为储运业或仓储业。按照此类企业的隶属关系,主要分为物资储运企业、商业储运企业、外贸储运企业三大系统,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储运企业。年前后,“物流”在国内成为热词,物流概念也被广泛理解和使用。此类企业也纷纷在物流的大旗下站队,或干脆更名为“物流公司”,算是“物流业”的种子队员。与此同时,新兴的物流企业和进入中国的外资物流企业也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物流”在中国也就成了“业”,这才有了“中国的物流业”。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挂牌,是我国物流行业确立的重要标志。所以,物流业这个概念从在国内形成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一部分的“传统”意味,也包含着更多的“现代”色彩。物流业发生了哪些变革?我认为,之前的储运企业也好,后来的物流企业也罢,在中国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行业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在年前后,是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另一次是在年以来的最近几年,是物流企业向供应链协同服务企业的转变。第一次的转变,是企业从提供仓储、运输等简单的功能服务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转变,是企业物流服务功能完善的过程。第二次的转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不但提供物流服务,还以物流服务为依托,新增贸易服务、金融服务、数据服务等,形成标准化、数据化、生态型、平台型的供应链协同服务方式,实现企业升级,促进行业升级的过程。第一个阶段的变革,物流业在整体上已基本完成。第二次的变革,还在变革过程之中。关键词:供应链协同服务概念的诠释问:我们会经常遇到与物流、供应链相关的一些概念,很多的概念他在说,我也在用,名词是一个,但理解上却不尽相同,也因此让很多人产生困惑。希望借此机会听听您的理解。李勇昭: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业界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不先说清楚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事情就会越说越说不清楚。在这里,先说一下我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当然,我不是从学术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概念,对我们这些物流行业的业务实践者来说,概念的意义在于可以表述其背后的业务实践,而不在于是否更“学术”。既然业务实践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与其花很大的精力掰扯学术概念,不如从业务实践者的角度,谈清楚对概念的理解更为实在。先来理解一下“物流企业”这个概念。我觉得可以将“物流企业”理解为提供诸如仓储、装卸、分拣、包装、配送等多种物流类服务项目并进行筹划、实施管理的服务企业。只提供仓储设施、仓储保管、干线运输等单一服务功能的企业无论其名称中有没有“物流”二字,其实都不算我们这里所说的“物流企业”。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怎样理解“供应链服务企业”这个概念。如果一个物流企业在提供以上物流服务的基础上,还能以管控其物流服务中的货物为依托,又开展了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数据服务等,就接近我们所说的“供应链服务企业”的概念了。供应链服务企业中,还有一类企业,它们不仅开展上述服务,还可以为想开展上述服务的企业提供基础性的服务,比如,成为其开展供应链服务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支撑,成为其功能服务方面的支撑,成为其技术服务方面的支撑,便可称为“平台型的供应链服务企业”。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如何理解“供应链协同服务”这个概念。我们知道,有需求才有供应,有供需就会有贸易。贸易行为包括买卖双方相互找到以及通过洽商订立契约,然后是货物的交付取送和资金的支付结算。以上这些行为归纳起来便包含了贸易服务、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内容。另外,在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贸易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在采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而且贸易服务、金融服务几乎可以全部在线上操作。物流服务也有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上述几方面服务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业务数据经过积累会形成各种口径下的大数据。大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数据服务产品。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提供集贸易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数据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并能使几方面的服务相互支持,相互印证,成为有助于被服务企业提升决策、管理、运营、操作水平的支持力量,那么这样的服务即可称为“供应链协同服务”。在“供应链协同服务”中,物流服务是用来依托的基础,贸易服务是用来引领的动力,金融服务是助力系统,数据服务是技术支持力量。说完对上述概念的理解,我想拿京东和阿里在消费品(包括快消品)领域针对C端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作例子来进一步解释。京东提供的服务包括自办电商服务(京东商城)+自办物流服务(包括京东快递在内的京东物流)+自办金融服务(京东支付、京东白条等),并且以自己的技术力量支撑了自身的线上+线下的运行,技术支撑中形成的大数据也成为支撑其优化运行的强大力量。所以,可以说京东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企业”。再来看阿里在这方面的作为(不包括阿里的其它作为):它整合了淘宝+天猫(电商服务平台)、菜鸟+三通一达(物流服务平台)、支付宝+蚂蚁金服+芝麻信用(金融服务平台)、阿里云(技术支持力量)等多个功能性的模块,可以为想在消费品领域针对C端客户提供供应链协同服务的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撑。所以,它是一个“平台型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当然,京东也正在往平台型企业扩展。而阿里也有了自营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产品推出。所以,两家巨头企业已经在消费品领域成为服务于C端客户的双子星。他们在打造消费品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方面获得的成功,正在为那些想打造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的企业提供可资学习借鉴的榜样。关键词:生活资料供应链与生产资料供应链的分类问:注意到您将开展供应链协同服务的企业分成了两类——在消费品领域服务于C端客户的企业和在大宗商品领域服务于B端客户的企业。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李勇昭:我主张将供应链服务业按生活资料供应链和生产资料供应链来分类。生活资料供应链基本等同于前面所说的“服务于C端客户的消费品供应链”;生产资料供应链基本等同于前面所说的“服务于B端客户的大宗商品供应链”。称生产资料也好,称大宗商品也罢,其实都是些笼而统之的概念,不过在这里也只好这样笼统地称之。因为货物千差万别,用途也多有交叉,但这类物资有几条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大多情况下是供应给生产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或半成品,C端客户很少买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消耗或使用。典型的如钢材(卷板、型材、螺线)、有色金属(电解铜、铝锭、锌锭、铅锭、镍锭、铝材、铜材)、塑料、橡胶、纸浆、原棉(包)、原糖(包)等杂货,以及矿石、煤炭、散粮等干散货,石油、液体化工、原酒等液体货。因为从业务实践的角度讲,两类供应链体系客观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很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和促进。企业如果不加区分地开展供应链协同服务,便很可能会失之于粗糙、笼统、表面、低技术含量。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比如,从贸易服务方面来说,前者是交易单数极多而每单的交易额很低;后者是交易单数未必很多,但每单的交易额要大很多,工作的侧重点就要大不一样。从金融服务方面来说,前者可以依据C端客户的交易习惯和诚信记录等大数据提供小额贷款;后者虽然也可以参照大数据,却不得不更看重能管控的实物担保或第三方的实力担保。因为一个自然人,如果10次的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是良好的,银行就可以基于这样的数据来信任他,批准他的小额贷款,即使出现失信的情况,损失额也不大,可以因发生的概率较低而被银行接受。而如果是一个企业则不然,因为企业贷款的额度远远高于个人贷款的额度,即使它次的贸易记录和信用记录都是良好的,也不能排除它有可能在下一次违约。如果它没有提供过硬的担保措施,银行在制度上和在现实中均不会仅凭之前的数据就给它发放贷款。在大宗商品的质押融资业务中,管控好用于质押的货物是融资安全的根本——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所以,就金融服务来说,无论解决问题的业务模式还是技术方法,前者与后者的侧重点都很不一样。至于物流方面,不一样的地方就更多了。所以,我之前也一直主张物流业该按消费品(生活资料)物流和大宗物资(生活资料)物流进行细分。比如,前者的物流服务更在意是否便捷、高效,交付是否及时;后者的物流服务更在意是否安全、经济,交付是否符合计划。直观上看,操作两类业务的物流硬件设施的规划布局、功能设计就大不一样,技术装备和操作流程更是相去甚远,而两类业务的从业人员更是南拳北腿,隔行如隔山,难以相互替代。至于两类业务所需要的政策条件、人文环境等等,也都大相径庭。因此,要想提升物流业乃至供应链服务行业的运行质量,实现从粗放到精细,从做大到做强的提档升级,就要先完成对两类业务的细分,并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然后用不同的标准去比较,用不同的措施去促进。以物流行业为例,如果在“从无到有”的早期阶段还可以笼统而论,那么到了“从有到好”的现阶段,则必须给予细分。不细分,别说怎样促进发展,就连为什么同属于物流业的两类企业会存在那么大差别的问题都解释不通。看看京东、阿里的物流业务板块,再去参观一下中储、中国外运的物流业务板块,无论其物流中心的选址,还是场区内的建筑布局和样式,还是设备器具的配置,还是员工的工作内容,还是操作的货物品种和形态,即使是外行人也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大不一样。对差别如此之大的两类物流企业,用同一个尺度衡量,同一套政策促进,怎么都不能说是科学的方法吧。关键词: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的群雄逐鹿问:听了您的介绍,确实认识到了两者的区别,也明白了以前一些困惑的原因所在。您前面列举了京东、阿里是消费品领域针对C端客户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商中的代表性企业,那么在大宗商品领域针对B端客户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商的代表性企业目前有没有呢?李勇昭:首先,京东、阿里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已经在消费品领域里针对C端的客户需求提供了日臻完善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并且很好地展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方案。但他们目前还不是服务于B端客户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服务商。并不是他们不想把服务扩展到大宗商品的2B端领域,而是前者的成功模式无法照搬到后者上面来。不仅是他们,迄今为止凡是按照这个思路建设的服务于B端客户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项目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这也印证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行业边界。有人将两者表述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不同。其次,虽然在大宗商品领域针对B端客户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企业并不少,但他们多是以线下服务为主的传统型的供应链服务企业。这其中可分为侧重贸易服务+融资服务和侧重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的两类服务企业。我们姑且将这两类企业称为甲种服务商和乙种服务商。甲种服务商常常被业界俗称为“托盘商”,其开展的此类业务基本上被视为“融资性贸易”,即以贸易服务的形式隐含融资服务的实质。“托盘商”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