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设备

大国科技制胜战略研究技术生态内循环,美

发布时间:2023/2/25 15:25:16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综述:

工业互联网构建或是我国实现双循环的核心路径

我们认为,站在消费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工业互联网构建,是中国实现双循环的核心路径。当前全球信息技术生态依然是美国公司为主导、不少制造业领域依然是德日公司领军,而中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平衡。在中美争端加剧的逆全球化趋势下,我们认为中国信息技术生态的重构及其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双循环的关键。借鉴美国sNII计划、德国s工业4.0战略的经验,未来中国有望实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核心软硬件、设备及零部件的自主创新是长期较确定的产业趋势。

美国:NII战略实现了“内部生态”向“全球生态”的奠基

美苏冷战和美日贸易摩擦结束后,s初期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通过三层架构(通信网络+信息设备+软件应用)组建生态,叠加9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兴起,美国的科技龙头从本土开始不断扩张、逐渐发展壮大并向全球渗透,此举彻底奠定了美国的全球信息技术霸主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完全主导了上一轮的互联网大科技周期,并培育了一批当前千亿美元市值级别的“基石”公司,且这些公司大多位于价值链顶端,享受较高的利润率。但长期来看,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也使得全球化条件下美国传统中低端制造环节的空心化。

德国:工业4.0是传统制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局部生态构建

s德国开始推出工业4.0战略,旨在实现传统制造全面升级,进阶智能制造。但德国的工业4.0可能只是局部生态的打造,一方面,德国虽然是老牌制造业强国,但除了英飞凌和SAP以外,德国本土的信息技术公司乏善可陈,尤其基站、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环节相对薄弱,最终导致后期德国工业4.0的先发优势不断削弱。我们认为其核心原因在于:1)德国工业4.0由制造巨头切入(并非纯粹ICT公司),底层标准较难统一;2)欧洲各国相对割裂,用户基数原因导致本土ICT公司难以成长为巨头;3)ICT基础设施是科技周期迭代初期的关键,而德国同样不具备优势。

中国:新基建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提供基础设施

新冠疫情以来,我国适时再次明确新基建战略举措,重点在于构建信息技术的底层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认为这是实现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环节。我国具备建设完整信息生态建立的三要素条件:完备的产业链覆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容量,与此同时我国具备四大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初具规模的消费互联网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培育ICT巨头公司的制度环境和用户土壤、工程师红利带来的人才基础等。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我半导体、软件、用等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潜力。

投资逻辑:制造业的升级与软硬件自主创新是较确定产业趋势

当前逆全球化趋势背景下,随着中美科技争端加剧,我们认为,最悲观的假设条件下,中美信息技术即使完全脱钩,我国依然具备重构生态的条件和能力。当前5G技术周期已经开启,而我国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均衡,我们认为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有望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的重要优势,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有望迎来两方面较为确定的产业趋势:一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生态重构带来的核心软硬件自主创新机会;二是随着技术周期的推进,数据成为重要成产要素从而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引言:“信息技术+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是内循环的核心

在过去20年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分工使得我国依靠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制造业从而享受到了稳定的代工利润,但由于所处价值链环节较低,虽然我国制造业体量较大,但总体利润率并不高。在逆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的条件被破坏,反而倒逼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从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制造业整体利润率的提升。由于逆全球化条件需要不断向内寻求降低成本,因而传统制造业需要升级为依托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此前积累的较大体量的制造业基础,我国的工业数据基数庞大,进而通过不断的算法优化,最终实现工业互联网内部生态的更新与进化,从而使得制造业获得进一步的升级,制造成本也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优势继续增强,整个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得以实现。

总结来看,制造业扩张和升级是实现经济内循环的关键环节,在5G技术周期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的加成下,传统制造有望升级为新型科技制造,信息技术是经济内循环的重中之重,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之一同样在于信息技术。在悲观的假设下,如果中美信息技术完全脱钩,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的力量能否实现制造业的从大到强?我们认为对于这个命题的回答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市场牛熊的格局,更关系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前景。

在历史上,技术的发展和积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国在s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德国s开始的工业4.0战略,其在早期建设的过程中同样是依靠自主的技术创新的“内循环”过程,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虽然使得美国信息技术龙头公司主导全球,从美国内部循环扩展至全球的外循环,但也使得制造业不断空心化,而德国的工业4.0受制于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推进缓慢,我国的制造业弱于德国,信息技术产业弱于美国,但我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链体系均较为完备,我们认为从美德的“内循环”实践中,有着诸多有效经验可以借鉴。

美国:NII战略是“内部生态”向“全球生态”的奠基

外部竞争压力下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

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军事科技竞争以及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崛起使美国领导地位受到挑战。二战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在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新经济秩序的建立的背景下,美国凭借其全球领导国的地位,大量吸引资金和人才流向美国,经济和科技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方面,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化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到s年代,苏联进入战略率收缩期,年12月美苏两国领袖宣布结束冷战,随后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彻底结束。

但另一方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快速崛起,对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产生的一定挑战,到80年代,日本凭借先进的制造业外贸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同样进入高度繁荣时期。以科技为例,到80年代日本的存储半导体份额一度超过美国达到全球第一,85-90年美日爆发贸易摩擦,美日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并联合本土的科技企业对并对日本公司进行制裁,进而促使日本经济加速泡沫化,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漫长出清的过程(也称“失去的20年”)。

美苏冷战和美日贸易摩擦虽然最终均以美国胜利告终,但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经济和科技虽然是全球第一,但挑战者也会层出不穷,而领导地位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稳固。根据Wind数据,年初美国经济走出了周期性衰退,但复苏缓慢,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9%。年大选期间,克林顿在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强调指出:“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将使美国人得到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英文全称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自此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到有纲领、有计划、有对策、有行动的新阶段。我们认为该计划直接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科技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也造就了后来美国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的腾飞。

NII计划搭建的生态:通信网+信息设备+软件应用

“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即计划投资亿美元,用20年时间,逐步将电信光缆铺设到所有家庭用户;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旨在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全面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科技战略的关键部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美国的优先任务和长期计划。在年的行动计划中,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设备的开发与制造;通信和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各类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培养和造就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政府预计在五年之内让全国大部分家庭入网,在20世界末实现多媒体的普及化。年,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倡议,旨在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此后,克林顿政府持续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改进和普及。

总结来看,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架构大致具体包括:

(1)综合与集成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综合网络,通过将分散在各地区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共享信息,但“信息高速公路”不是简单的单一结构网络,而是“网络之网络”,这是全部现有的和将来的、公有的和专有的、政府的和企业的、窄带的和宽带的、高速交互式的网络综合与集成。

(2)融合多种通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了各种通讯技术如卫星通讯、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移动通讯等,通过这些通讯技术,信息传送到各个家庭、企业和政府机构。

(3)多样化信息形式。信息高速公路包含了不同类别的信息及其文本,信息以数据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文本、文件及二进制代码文件等各种形式,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存储和传送。

(4)多种信息设备。计算机、电话机、电视机、无线电及其它信息设备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人们才有可能对各种信息进行访问。

(5)信息从业人员。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从业人员负责提供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并对硬件进行维护,以使信息高速公路有序畅通。

主导企业:信息技术“基石”公司筑起“大生态”的底层支柱

我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成功的关键不是在于创造新技术,而在于将原有基础技术融合,打造了信息化全生态。90年代以前,在二战以后4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依靠不断的研发投入(如贝尔实验室等)实现了底层的技术原始积累,到90年代初,在半导体、软件、通信等各个领域积累了显著优势,并且细分领域龙头公司也初具规模,如IBM、英特尔、朗讯、思科、微软、Oracle等。但彼时美国的科技公司基本各自为战,服务于自己的细分领域,彼此之间的关联度较小,后来美日贸易摩擦的经验(英特尔和微软联合起来打压日本的半导体公司)使得美国开始重视生态的建设,因为单一的技术优势容易受到外来挑战,但一旦联合建立起生态,地位就难以撼动。我们认为生态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初衷所在,即将通信技术、信息加工、软件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信息高速传输的网络,在利用网络反哺信息技术的发展。

生态打造是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美国在90年代初在信息化的各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生态的打造是一项复杂工程:从底层行业标准的制定——核心零部件厂商标准化——设备厂商的定制采购——软件厂商的标准化集成——广大开发者的支持,而这样庞大的工程需要全美国信息产业公司的通力配合与支持,而这个生态一旦打造完成,新进入者就再难以构成威胁。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核心信息技术厂商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些公司历史悠久,拥有者雄厚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他们逐渐成为底层标准的制定者,如:英特尔制定了处理器的标准化复杂指令集X86;微软、Oracle等厂商分别推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核心基础软件。美国的信息生态发展至今,英特尔、IBM、微软、Oracle、Google等科技巨头依然把控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最核心底层。

生态的力量:微软与英特尔“Wintel”联盟

在上世纪80年代,英特尔是微处理器的龙头,而同时微软windows也已经是操作系统的霸主,但英特尔处理器内存较大,相应地,配备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价格较高,而人们倾向于购买比较便宜的电脑。于是windows系统推出了占用较大内存的程序,促使人们购买配备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并且每当微软发布新的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也会有大的更新,二者的协同效应会让用户明显感觉个人电脑性能和体验大幅提升。此外,任何电脑厂商只要选择了英特尔或微软其中一家,就等同于连带选择了另一家,两者很难分开。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来,“Wintel”联盟的强强联合主导了全球PC市场,造就了一个时代。生态模式一旦打造完成,就难以撼动,直至今日,微软和英特尔分别在操作系统和处理器领域,依然是全球的绝对主导者和垄断者。

科技巨头的联合帮助美国在美日贸易摩擦进一步占据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半导体制造商销售额在全球占比处于领导地位,年日本的NEC、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公司占据全球制造商Top10的半壁江山,但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没落,其中,微软、英特尔、AMD等巨头联合参与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或是重要原因之一。

年,美国半导体协会发表文章,批判日本半导体企业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而且矛头直指日本政府实施的产业导向政策,同年,爆发“美日半导体摩擦”。年,微软针对日本7家半导体厂家的DRAM开始反倾销诉讼,AMD与NS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后被TI收购)也跟进,而英特尔联合其它硅谷企业成立了SIA(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以应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科技巨头联合叠加政府部门对日本半导体的制裁措施,日本半导体产业最终由盛转衰,而韩国抓住机遇趁势崛起,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巨头强强联合的生态第一次展现出了巨大威力。

优势:NII计划彻底奠定美国信息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无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作用下,9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科技巨头为主导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革命正式开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开始普及,而美国已经毫无疑问是这轮技术周期的绝对主导,并一举奠定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2)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在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到年底失业率降至24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降到30年来最低点,并逐步与日本、欧洲拉开差距。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美国培育了大批具备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年,这一头号战略的政府预算仅为4.89亿美元。但众多美国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536.html

------分隔线----------------------------